地礦新聞
大家說玉
編者按:10月11日上午,全國著名作家學者“美麗中國 美玉陜西”采風研討活動開幕式,在省地礦總公司隆重舉行。著名文化學者肖云儒先生,代表作家學者在開幕式上作了發(fā)言。肖老的發(fā)言文采飛揚,他對中國玉文化,有深刻的理解和闡釋;對陜西地礦人,也有自己獨到的認識和解讀。我們根據(jù)錄音整理出肖老的發(fā)言,以饗讀者。
在所有的礦種里面,可能就數(shù)玉和金最具有雙重價值,即經(jīng)濟價值和文化價值。金玉良緣,也可以從這個角度講,我們結緣,讓文化和經(jīng)濟結緣。
在中國歷史上,鼎是國之重器,代表權力;玉是國之瑰寶,代表心靈,代表文化,代表禮儀,是和平禮儀的象征;干戈代表戰(zhàn)爭,代表烽煙。不管戰(zhàn)爭武器也好,國之重器的青銅鼎也好,都是你們找出來的。所以我覺得,玉的雙重品格,它的物質形態(tài),審美形態(tài),它的使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結合得非常好,它是我們中國的一個符號。
因此,我剛剛想到,地礦總公司開采的不僅是礦產(chǎn)本身,開采的也是文化和精神的礦產(chǎn),開采的是中國文化中符號性的東西。特別在漢中玉這個問題上,漢中玉產(chǎn)在長江流域的巴山。玉的開采,陜西從歷史上其實是源頭,陜北石卯遺址,在四五千年前已經(jīng)被開采,而且是一個具有規(guī)模的古代城市,所以最早陜西有文字記載的就是陜西的周穆王,周天子西巡,他去西域,到“于闐”(古地名,“于闐”?“月氏”?)這個地方,在阿富汗,去找西王母,去之前先到陜北石卯,帶了大批的玉西行,送玉就是表明我不是來打仗的,我不是帶兵丁干戈來,我是帶玉來,講禮儀,所以周穆王與西王母相談甚歡,樂而忘返。從那個時候起,玉就成為我們這個民族講和平、講和諧、講和惠、講和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符號。
為此,我覺得地礦總公司是在開采我們民族的精神礦藏,有雙重的任務,必然要收獲文化精神的雙重效應。我對地礦總公司非常尊重,我原來在秦嶺山里采訪過鋅礦。這是一個國家、一個民族明天的事業(yè)。你們開采出來后,過去若干年后,才有現(xiàn)在工業(yè)城市的繁榮,但是你們又到他處開采,一輩子在山里,為明天新的發(fā)展積淀。就像鐵路工人一樣,他們一輩子坐不上火車;蓋房子的工人一輩子住不上高樓,永遠住工棚。我們搞地礦的人永遠在山野里,為明天積累資源。我覺得這也是我們文化人可以開掘的。
從文化產(chǎn)品這個角度講,文化產(chǎn)品都有一個屬性,就是它的審美價值很可能超越它的使用價值。一般的物質商品,隨著時間的消逝,使用、消耗而逐漸地削減它的價值,只有文化產(chǎn)品是隨著時間的積累而增值,秦俑再放一萬年就更有價值,玉就是這樣一個產(chǎn)品。玉不是鐵礦,鐵礦煉完了就用完了,玉是越放越值錢。現(xiàn)在石卯遺址的一塊玉要比我們現(xiàn)在的金香玉要貴重得多,因為它有了文化的增值,所以這都是未來的我們要著眼的地方。
我記得一個西方學者說,“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原!”,我開始不很理解這句話,我去年到柴達木,我理解了,火車經(jīng)過青海高原的時候就感覺到地表是荒涼的,但地下是一個完全沒有打開的百寶箱。所以西部大開發(fā)的第一個階段是西部大儲備,它為我們國家儲備了地下資源,儲備了生態(tài)資源,你們地礦人就是在開拓我們民族、我們國家未來啟示的!
我們要貼近大地,關愛大地。貼近要深入,要貼近地下,多聆聽地礦工作者的聲音。